(通讯员 黄扣)近年来,汉台区跳出传统保护的老思路,以创新理念为笔,在文化遗产传承的画卷上不断添彩,既让文物“活”出了时代新意,又让非遗“火”进了百姓日常,走出了一条带着时代印记、满含汉台特色的保护新路径。
非遗“破圈”:从深巷藏技到日常见艺
“以前总觉得龙舞是过年才有的热闹,哪想到现在孩子在学校就能学套路、练阵法,放学回家还攥着我的手,说要教我扎龙灯呢。”站在龙江中心小学的操场边,看着孩子们挥舞着彩绸龙蹦蹦跳跳的身影,龙台村村民龙秋彦的笑意里满是惊喜。
这份藏在生活里的惊喜,正是汉台区非遗“破圈生长”的生动写照。面对麦秸画、龙江龙舞、石刻拓印等34项各级非遗项目,汉台搭起“传承筑基、活动搭台、产业赋能”的三维发展框架,一点点把曾经藏在深巷无人识的非遗,变成了百姓触手可及的日常。
汉台区持续强化非遗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的系统性保护,深耕传承人培育工作,推进非遗进校园,目前已在13所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班,为非遗“破圈”筑牢根基。结合传统节庆、惠民活动与社区建设,今年全区累计开展非遗展演、技艺体验等惠民活动20余场,主动参与省、市重大活动展演与调研5场,组织非遗进景区、进社区展销活动10场,让非遗彻底摆脱博物馆展品的刻板印象,融入生活场景。
产业要为传承赋能。汉台区还创新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的融合模式:游客能在景区跟着传承人学扎龙灯,市民能买到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学生能参与非遗主题研学……一条条新路径,让非遗从“活起来”朝着“火起来”快步迈进,既为文化传承注入了动力,也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文物焕新:从静默遗存到可感空间
“没想到家门口这栋老建筑竟是文物!听说修缮后会对外开放,到时候我一定要带家人去,好好听听本地历史故事。”家住东关街道塔儿巷社区的马志明,每次路过净明寺大殿都忍不住多打量几眼,对其变化赞不绝口。这正是汉台区推动文物焕新的生动缩影。
汉台区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理念,循着“摸家底、精修缮、焕新生”路径,让文物建筑摆脱“静默遗存”标签,成为百姓可感可知的文化空间。
摸家底筑牢保护根基。借“四普”工作契机,汉台区对260余处新发现文物线索实地核查建档,还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文物密集区先考古后开发,实现城市开发与文物保护共生。目前,全区有可移动文物236件套、不可移动文物点241处,构建起全面的文物保护体系。
精修缮唤醒历史风貌。汉台区聚焦重点文物,推进东塔净明寺、双龙寺、亢学诗故居等修缮工程,通过加固本体、还原风貌,让老建筑重拾旧时模样。焕新生激活文化价值。修缮之外,汉台区更注重文物“活”用:举办文物非遗展,打造汉文化之旅线路,让文物从历史符号变为可参与的体验空间。游客沿线路探访老建筑,市民在展览中读懂文物故事,在沉浸式体验里传承汉台文化根脉。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08号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08号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