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石刻诞生始末(上)
时间:2025-10-17 09:21:19
来源:汉中日报
作者:王蓬
访问量:
时间:2025-10-17 09:21:19
来源:汉中日报
作者:王蓬
访问量:
刻石纪事,古之传统,刻石是对当时社会与重大事件的真实记载。至今许多考古、文字、历史乃至社会学家仍需从石刻的述录、吊文、祭颂、纪事、墓铭中去论证史实,去考察凝聚于石刻上的当时社会文明程度。
因为,能耗以时日镌刻于石,尤其是临山镌刻被称为“摩崖”的文字注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相关。石性坚硬,垂之久远且无法更改,可以起到“补史之阙,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继史之无”的作用。
石刻早为古人珍视。初唐在陕西陈仓口发现西周十面鼓石刻字,即石鼓文被认为是“石刻之祖”。曾引起韩愈、韦应物、欧阳修、苏东坡、康有为、郭沫若、马衡、唐兰等历代学人热忱关注,以至形成一门学科:石鼓学。
可惜,岁月沧桑,风雨离乱,摩崖石刻已如凤毛麟角。秦代仅存泰山刻石七字。两汉偏重于碑刻石雕,比如闻名中外的霍去病墓前石兽雕刻。摩崖文字则如凤毛麟角,河北永年县的群臣上寿刻石,贵州吹角坝摩崖仅见于记载,实物已荡然无存!
但陕西省汉中市城北18公里处的古褒谷口摩崖石刻竟多达104方,再沿谷上溯则多达126方。而且,更多的石刻尚在不断发现补充之中。那么,褒谷口摩崖石刻是如何诞生的呢?
先得从褒斜道说起。这条古道因缘褒水斜水得名。它的北口在关中眉县斜谷关,南口在汉中市北15公里处的褒谷,全长近500华里。离开秦岭南侧的古城汉中,沿褒水进入秦岭,一直走到源头,也就是今天太白县五里坡附近,褒河在那儿已完全是一条小溪。太白县是整个秦岭山脊最为平缓的一段,可以说是一块高山平原,如今坐落着太白县城。由县城到斜谷需要下五里左右的山坡,并不险峻,再沿斜水河谷出山,几乎不越一座高山,便可穿越天险秦岭,到达古都长安,充分体现了古人选道的智慧。
那么,褒斜道是何时开通的呢?史书《蜀纪》中载“武王伐纣,蜀亦从行。”说明早在先秦,周与商爆发牧野之战时,居住在巴蜀地区的巴人和蜀人就能够穿越秦岭参战。再是西周时期,世居秦岭之南的方国有褒奉献褒姒给周幽王,褒姒生长于褒谷,周幽王的国都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其间隔着的秦岭并不曾阻碍人类的婚姻联系。这些事例都说明褒斜道当时已经发现和使用,实际可能更早,应远在三皇之世,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褒斜道因最具古道特色,发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影响和规模最大。所以有“蜀道之始”美誉。这条古道还有极光彩的一笔。南端出口山崖陡峭,壁立千仞,一河流水,奔腾湍急,成为古道一处障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绾毂是指古代车辆的轮轴关键部位,即指褒谷口险峻,制约着千里蜀道。司马迁生活在西汉,距开凿褒谷石门还有200多年,所以如此形容。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谷口七盘山下用“火焚水激”之法开凿出一条长15米,高宽各约4米的穿山隧道,时称石门。据专家考证,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通车隧洞。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也有记载。
楚汉相争时,刘邦谋臣萧何利用谷口落差,筑坝引水,灌溉沃野,留下古代水利工程遗迹。几乎从开凿石门始,历代镇守使吏,往来墨客便有题咏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山崖,内容多与石门开凿,道路兴筑与维修水利相关,有极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批摩崖石刻中,汉代石刻即达八块,为国内仅有的八块。曹魏与北魏石刻各一,宋代石刻有三,成为研究汉字及书法演变与发展的信史。这批珍贵石刻,与古栈道遗迹、石门隧洞、萧何堰故址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形成一座举世公认的艺术宝库。因在幽谷历2000年之久而基本无损。1961年在文物普查后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在褒谷口立碑,郑重公布: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幸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兴修水利,在石门处修筑大坝,石门隧洞、古道遗迹与绝大部分石刻尽皆淹没于浩渺大水之中。只是把珍稀的《汉魏石门十三品》抢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