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汉王故事

李旨春

汉王兵营落成记

汉王镇因汉高祖刘邦得名。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驻守汉中。刘邦焚毁秦岭栈道,听萧何计,在城南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在秦岭脚下 ( 今汉王镇李家窝村)习演武,秣马厉兵。一日,刘邦前来兵营视宿河畔大帐,夜半时分,河水陡涨,乱石翻滚,刘邦从梦中惊醒,从此,这条河便取名“惊邦河”。数月后,大汉军队明修暗度,出散入秦,决战中原,楚灭兴汉,汉中也就成为刘邦的龙兴之所。汉王镇的惊邦河和汉王兵营声名远播。汉王镇根据全域旅游发展方略,在汉王庙早已拆除不复存在,惊邦河也因造田需要改变了原有面貌的情况下,打造汉王兵营,是对汉王镇古迹的弥补,有着历史记忆和传承意义。

汉王镇汉王兵营坐落在汉王镇汉王村寺岭墚。兵营由基座、城墙垛、哨楼主体、放哨瞭望亭及楼顶五部分构成。基座与哨楼主体以钢筋混凝土筑成,表层喷涂料为真石漆,城墙垛为优质仿古青砖码砌,哨楼顶为仿古青瓦沾盖,整体为青灰古建筑,其外观表现庄严肃穆。哨楼中有钢结构旋转楼梯,可直达哨亭嘹望。哨楼主体正面刻有高大的刘邦雕像和“汉王兵营”,基座右侧刻有刘邦“大风歌”诗文,基座左侧刻有刘邦驾战车出征的巨图。

汉王镇汉王兵营主体哨楼高16米,鲁班尺约62尺,象征刘邦终年62岁。基座全长45米 , 基座城垛高4.95米,均示意刘邦在汉 4 个多月。在哨楼主体两侧,镶嵌由汉王人撰写的长联,金色字黑漆底色,对联为“七曲牛尾黑庙新风汉明群干铸繁荣惊邦河畔海晏河清升平节,五郎红星白庙大兴汉源永久闪光华七谷峰下时和岁丰盛世年”横批为“振兴汉王”。对联高9.9米,52个字,涵盖全镇14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名称,体现出全镇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美好愿望。

汉王兵营哨楼墙体空间面积,规划用途为刘邦故事绘画,兵营基座下场地面积有280平方米,基座城墙上有场地380平方米,待开发利用。汉王镇汉王兵营建设经汉王镇人民政府批准,于2018年9月11日开工,2019年3月5日竣工,汉王兵营的建设使汉王镇有了醒目的标志。

汉王街

汉王镇里有一条街,人称街街 ( 土音 gai) 上。街临各村,村周四邻,都把它叫街街上。上街去,不说是上街,而是上街街上去。如果家人回来,亲朋来了屋里没人,邻居会说,你家人可能在街街上,你去街街上找找。无论是过去很小的窄街道,还是现在宽大的街道,都一直这样称呼。

汉王镇过去的街很小,在二十世纪 50 年代,街道长不足20米,宽不够三步跨,全街上只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三间杂货铺,一个染坊,一个烧酒坊,还有一个肉架子和缝纫店,供老百姓来买点油、盐、酱、醋和日用品,缝补个衣服什么的,供销社的门店外挂有一个邮政箱。那时的街上就在汉王庙背后,汉王的乡政府是在汉王庙院子里办公的,庙门是向南开的 ; 除了乡政府在庙院里办公 , 还有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庙里有一部分房子做小学使用。汉王乡有一个卫生所,规模不算小,约有10人左右,但它不在街上,在汉王村八组,即陈家营下营里的祖先堂里办公。汉王乡医院当时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来看病的人不少,有中医也有西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60 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后,汉王人民公社 ( 原乡政府 ) 所在地的集镇有了跨越性发展,公益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社队企业 ( 今称乡镇企业 ) 迅速兴起。汉王公社建起了政府新的办公大楼 ( 今海尔家电专卖店 ),是汉王镇有史以来的第一幢三层楼房。公社先后建起汉王电影院、广播站、文化站,办起了汉王中学,汉王小学也从庙里搬迁修建成汉王公社中心小学 , 兴办了公社医院,从原来借用的陈家营搬迁到了街上中心位置,公社医院具备规模,独家院落,有中医西医 10 多位,专科比较齐全 , 医术较高 , 在当地很有威望。供销社也从桥东的庙院里搬到了桥西的中心位置,街道北侧,形成了门面、仓库、员工住宿、一体化的四合院,经营商品也由原来的百十种增加到一千多种的综合门市部,后因汉王中学的搬迁,供销社又购买了汉王中学的房产 , 在街道南侧开辟了农业生产资料 , 五金交电专卖店,在后院设立了废旧物收购点,使汉王供销社成为了供应门类齐全的汉王人民生产生活供应的大后勤。农村信用社也搬出庙院在街上有了自宽敞的营业场所。公社还办起了兽医站,新建了从汉王街东桥头到汉王街西端兽医站这一段长约300米,宽18米的新街,在桥头的东侧新建了汉王电管站,公社农械厂,公社拖拉机站 , 公社修建队和汉王镇农贸市场。

改革开放30多年 , 汉王镇小城镇骨架有模有样。原来的东西大街有效街道延长到870米 , 新建的南北大街长达580米,形成了一个“十”字型的集镇模式。街道配套有上下水管道,排水畅通,自来水供应到每个商铺,全街路灯安装齐备,分段设有监控设备,全部硬化的街道路卫生天天打扫。建设移民搬迁小区,可居住移民400户,全集镇商业服务店铺近300户,就业人数约700多人,现在的街上与原来相比实为变化万千,尽管她长大了,变阔了,汉王人还是喜欢喊她“街街上”。

汉王庙

汉王庙始建于西汉,刘邦驾崩后各地相继立庙塑像,汉王镇驻扎过刘邦军营的地方建了“汉王庙”,原坐落在汉王村二组 ( 李家窝 ) 地界上,一进两院,共有庙宇26间约 700平方米 ; 庙宇占地约5亩左右,山门前有一操场,进山门正殿是汉王殿 ; 大殿正中的金缘宝座上,坐着的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两侧是韩信、张良、萧何、陈平的塑像 ; 经汉王殿东西两侧的圆拱门通向后院,后院正殿是“三清大殿”,大殿的门楼上挂着“上元—品 " 黑底金字的大牌匾。前后两院都有侧殿,形成两个四合院,侧殿供奉的有观音、药王、龙王、平水明王、文武财神的塑像。整个庙宇威武壮观,栩栩如生。

汉王庙除在汉中十数县知名,在关中、甘肃,四川、湖北相邻地带也是很有影响的,庙宇一直保留到了上世纪70 年代的中期,曾被搬掉部分塑像办成汉王小学,后学校扩建搬迁,拆除了庙宇,古庙不复存在。汉王镇的人们依然铭记它,一年一度的三月十五庙会仍热闹非凡。

惊邦河

汉王镇汉明村西边的小河叫惊邦河,从北面秦岭南坡的迈儿口山谷里蜿蜒流淌下来,再一路直奔汉王庙,陈家营,马家坝,吕家村南下汉江,约有十几公里长。1967年前惊邦河到处都是乱石滩,白色的圆圆的鹅卵石撒满河滩,惊邦河流淌在两道丘陵之间,是一片空旷之地,常有野狼出没,小孩单独不敢去。

1964年农业学大寨,惊邦河成了垦荒拓地的主战场,把满河的石头拣去修房、填路、砌石坎,40多米宽阔的河道被挤成了一条小水沟,再也见不到自然宽广野性的惊邦河了,惊邦河仅留下了悠远而又迷人的传说。惊邦河是季节性雨水河,常年干涸,无法解决当地人们祖辈靠天吃饭的困局。1973年修通了东干渠,引褒河水从惊邦河拦腰穿过,这里变成了肥沃的稻田。惊邦河见证了汉王六十年的历史巨变,从互助组、农业初级社、人民公社、革委会、村委会,汉王乡变成了汉王镇,九岭十八坡变成了米粮川,人们年年月月再也不为吃不饱肚子发愁 !

石山寨

走进汉王镇,向北看去,最前面的山顶上有一处一处的山寨,像小型长城一样显现在人们的眼前。古老山寨形成了一个山寨群,它们分别是白家口西山顶上的金龙寨和韭菜寨,恺儿口西山顶上的大坪寨,丰家口东山顶上的虎头寨 ( 又称郭家寨 )。这四处石山寨均属汉王镇管辖。按寨墙内的面积计算,金龙寨约有十亩多地,韭菜寨约有七八亩方圆,大坪寨约有800多亩地,虎头寨顶也有三五亩。这些山寨的名称基本上都是以它的自然特征命名的。

关于这些山寨的传说,一种是早在太平天国战乱时,洪秀全军队来过这里,驻扎在这些山顶上,筑垒起了这些山寨,在寨内军训,练兵,用这寨墙的高坚,防御敌人的袭击所用。另外一种说法是,在古时候,社会动乱不安,随时有匪贼来村庄洗劫老百姓的财物,那帮匪贼凶恶毒辣,当时人们称其“长毛贼”,为了抵御这帮贼匪的抢劫和袭击,民自发组织起来,在山顶上用石头垒起这些山寨,当发现有贼匪前来袭击,村上人以击鼓或鸣锣为信号,众乡亲立即携带重要财物和粮草 , 快速爬上山寨,以躲避匪劫。如果长毛贼胆敢向山寨上追来,众乡亲就把寨子上的石头往下滚,那乱石飞滚下山,匪贼们就无法爬上山去,会放弃侵扰这个地方逃窜它地。传说虎头寨又称郭家寨,是姓郭人的私人山寨,大概是富豪人家自建自用的 ; 而大坪寨和韭菜寨等就是平民百姓共垒的山寨,是供贫苦人共享共用的山寨。

这些山寨的墙内墙外山坡上,都生长茂盛的可供食用的野生韭菜,传说野生的韭菜可能是那时人们留下的种子,后来越繁生越多,就遍山就有了。石山寨的共同特点一是选择的都是距村最近的山顶,二是就地取材,全部是用石头垒砌起来的,没有做任何缝隙处理和加固处理,石头缝可透视四方,三是现在寨墙高度都在1-2米左右,寨内比较平坦,寨外都是悬崖陡坡,十分险要,四是石山寨出入口坡道平缓,且很隐蔽,从留存的遗迹看,比其他段落垒的厚实宽大一些,五是寨墙内的开阔地没有任何建筑物。以这些石山寨的构成特点来讲,无论是驻扎过军队,做过练兵营地,还是老百姓为躲避贼匪抢劫,做为逃难栖身之地,都是易守难攻,算是一种智慧的护身之法。后来植树造林,山上都成了林海,参天大树遮住了山寨,但它依然长久地屹立在那里。

(作者为汉王镇惠风书屋暨家风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