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汉中名儒刘天宠

高晓亮《汉中府志》记载,刘天宠字承三,号梅峰,出生于汉中城固一个殷实富足的家庭。满月那天,一群喜鹊不请自来,降落在宅子旁边的大杨树上唱歌跳舞,似乎特意为刘家酒宴助兴。刘父喜上眉梢,趁着酒兴对众宾客说:“喜鹊叫,福来到。我儿受老天爷宠爱,日后必能入仕为官,显姓扬名。从今儿个起,我儿就叫‘天宠’吧!”于是,刘父锚定目标,信心满满地投入大把银子和精力在儿子身上。

这个宝贝疙瘩还真是一棵读书的好苗子,十三四岁就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不仅能流畅背诵孔孟经典篇章,而且还能融会贯通,用经学要义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老师时常当众表扬他,并把他作为样板来批评、教育那些不听话、学习差的学生,因此,同学们对他是羡慕嫉妒恨。

如意是人生的梦想,无常是人生的常态。或许是老天故意磨砺刘天宠,在他长至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了房舍和田地,由此,刘家犹如高台跳水,转瞬之间变成了贫困户,往日的风光荡然无存。父亲经受不住打击一夜白了头,母亲和弟妹也因缺衣少食而整日愁眉不展。刘天宠倒是不慌乱,劝慰父亲。同时,用心思考如何挣钱来填饱全家人的肚子。他十分清楚自己除了有些学问外,既不会买卖,又不会耕作,更没有工地搬砖的体魄,思量再三,他托关系做了私塾临聘老师挣些碎银子维持生计。周内课间时,刘天宠尽心尽力地教授学生,放学后,麻溜地换上旧衣和父亲一起修理水毁田地。晚上则挑灯夜读,拼命刷题,准备院试科考。父亲看着懂事、用功的儿子,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舒展了许多。

厚土不负勤耕人。刘天宠从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一路左冲右突硬是闯过独木桥高中进士,幸运上岸,公元1775年被乾隆任命为户部主事。

也许是因为儒家宽仁思想已经在刘天宠的身体里开枝散叶,所以,他待人处事始终保持一副恭谦礼让的姿态。然而,朝堂内外组圈子、结朋党的风气盛行,人际交往、利益关系就像是渔网一样交织在一起、撕扯在一起。刘天宠初入职场,还不属于任何阵营,有人费尽心思拉他入局。但刘天宠不仅晓得“上船容易下船难”的道理,而且没有忘记“不许结党营私”的朝廷律令,因此,刘天宠总是寻借口找理由拒绝他们的邀请,时间一长,那些主儿们对他失去了耐心和兴趣,就把他纳入了黑名单。

刘天宠心高气傲不近人情,真的就没有朋友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是那会儿他还没有遇到对上眼的人。后来,户部新进了一个姓许的同事,和他面对面办公。许同事作风清正,好爱读书,隔三岔五或向刘天宠请教一些儒家思想实践问题,或探讨交流一些读书心得体会,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可是,让人遗憾的是他俩的友谊之花刚刚绽放就枯萎了。原因是许同事的哥哥好赌,欠了数百两银子无力偿还,债主扬言再不还钱就用双腿抵偿,许同事不忍心看哥哥变成残废,就偷偷挪用公款替他堵上窟窿,最终东窗事发,许同事被停职审查。刘天宠念及往日友情,上书乾隆说:“许同事犯错是微臣失察之过,请皇上责罚。微臣甘愿降职降薪,并以工资抵扣许同事挪用的银子来减轻对他的处分,跪乞圣主恩准。”

从人性趋利避害来说,遇到这种事情一般人都会有多远跑多远,哪还敢蹚浑水。乾隆为刘天宠的义气而感动,原本打算给他个通报批评,继续留在户部工作,但那些曾经热脸贴了刘天宠冷屁股的主儿们落井下石,纷纷上疏奏请乾隆严厉追查他的责任,乾隆无奈,一纸调令将刘天宠调整至刑部,负责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一天,一个初到京师的汉中籍的学子无处落脚,恳请刘天宠帮忙找一个栖身的地方,刘天宠没有推辞,将其收留在家里。受这件事的启发,刘天宠萌生了修建汉南馆的念头,于是,他在工作之余联络在京师为官或经商的汉中老乡,自己带头并倡议他们捐资赠物修建汉南馆,老乡们纷纷响应慷慨解囊,一座简洁、温馨且具有汉中特色的会馆很快落成,那些从汉中到京城赶考的学子、办差的官员以及谈生意的商贾投宿会馆,无不生出一种回家的感觉。由此,刘天宠的善举和声名传遍老乡圈,远播故乡汉中。

刘天宠刚过花甲,就立即申请退休。在送别宴上,宰辅大臣王文端(王杰)感慨说:“满腹经纶的儒者进入体制做官易,但平安着陆全身而退难,承三贤弟可谓进退自如呀!”刘天宠不亢不卑回话说:“难和易只在人心一念间,若是贪恋权位图富贵,退则困难,反之,无欲无求淡名利,去则容易。”话落,王文端竖起拇指给了他一个大大的赞。

回到故乡城固,刘天宠开启了讲学传道生活新模式。

《汉中府志》讲述,刘天宠专门腾出一大间房子作为书房,日常里,潜心研学《六经》《左传》《国语》以及秦汉唐宋名家经典,有了灵感和心得便奋笔疾书,其文章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尤其是语言质朴接地气,通俗易懂,经常被私塾先生和县学老师借阅当作范文教授学生。本县以及汉中周边的一些名流士绅慕名前来,恭敬地请他给孩子做辅导老师,学习做文技巧。刘天宠不分年龄,不看背景,来者不拒,以诚相待,倾囊相授。他经历过宦海沉浮,体验过人世沧桑,对于品行在立身处世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意义,理解得深刻,领悟得通透,所以,在讲学传道过程中,再三强调学生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唯有学以致用、学行合一,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达到读书养心养性,做文立志立德的目的。

传经讲学二十年,桃李芳香漫四方。刘天宠的学生大多都有作为,没有辜负他的期盼和教诲,山东的孙中丞、京师的初中丞,公正廉明,政绩显著,扬名仕林。汉中的何怀道、周之城、韩履宠等十数人品行端直,文采出众,传为佳话。知府钦佩刘天宠的品行,感动他的气节,在他八十岁那年,特授予“汉中儒师”称号,并亲自题写“耆儒宿德”匾额,以示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