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6万亩耕地稻浪翻涌,粮食产量稳超11万吨,筑牢区域安全屏障;乡村巷陌洁净雅致,97.8%卫生厕所普及率绘就宜居画卷;百姓笑开颜,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农民收入持续攀升……。“十四五”期间,汉台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实干作答,交出了一份粮安、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优异答卷。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收成一年比一年稳!”在龙江街道的高产示范田里,种粮大户李建国指尖轻抚饱满的稻穗,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这份丰收底气,藏在“十四五”期间建成的8.12万亩连片高标准农田里,藏在235.95公里纵横排灌渠道中,更藏在182.96公里四通八达的田间道路上。五年来,汉台区深耕“藏粮于技”,推广高产集成技术10万亩以上,打造3.8万亩水稻、油菜“三主融合”(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育)高产示范田,启动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单产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1%、13%、8%、15%,主要粮油作物单产实现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的交响在田野上奏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06%,成功创建陕南唯一一个省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8个智能化种养殖基地及蔬菜、柑橘、锦鲤等育苗育种中心拔地而起,满足全区80%以上种植养殖需求;“区农技中心+镇农业站+村农技员”三级推广网络高效运转,320名“土专家”、120名农技员、56名科技特派员组成“田秀才服务队”,通过“田间问诊”“线上课堂”惠及农户2.3万户,让科技在田野生根发芽。

科技赋能之外,“千万工程”引领人居环境蝶变。“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宗营镇杨家山村王大妈坐在自家庭院里,望着门前的绿植感慨道,“以前厕所又脏又臭,现在干净卫生,连村口的荒坡都变成了小公园。”这样的变化缘于五年来全区改建的60250座卫生厕所,53座集中式和456套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以及覆盖全域的垃圾收运体系,汉台区村庄清洁行动成效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绿色发展为乡村提质增效。化肥使用量较2020年下降12%,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0.5%和94.0%,从源头上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底色。如今,12个省级、24个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如繁星点缀,皇塘花海入选“陕西特色魅力田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村民的生活日常。

美丽乡村更要富百姓。汉台区同步推进特色产业培育和农村改革深化,“褒河蜜橘”等28个特色品牌声名远播,18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年经营收益全部突破15万元。数字见证着发展成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三五”末增长36.8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60:1。
从沃野良田到和美乡村,从粮食丰产到农民增收,汉台区用五年实干,在秦巴山水间绘就了一幅粮安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