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毒潮暗涌,依托咪酯、右美沙芬、曲马多等麻精药品(麻醉药品、精神类药品)披着“潮流”“无害”外衣,正借助网络隐秘渗透,悄然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不法分子深谙网络的便捷性与隐蔽性,精心炮制骗局:将高成瘾性的麻精药品,包装成“提神神器”、“减肥灵药”、“潮流好物”,在社交软件、游戏论坛、直播短视频等青少年聚集地,大肆兜售其“安全无害”的谎言。网络成为新型毒害的重灾区,好奇心强烈而辨别力薄弱的青少年极易成为猎物。触目惊心的数据摆在眼前:因误用、滥用麻精药品就医的青少年人数连年攀升,这已不是个案,而是全社会必须立即、强力围剿的“网毒”新公敌!
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的滥用,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在身心健康层面,这些物质会直接作用于青少年尚未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长期滥用会导致记忆力衰退、认知功能下降,影响学业发展。同时,还会引发诸如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严重的身体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从社会层面看,滥用麻精药品的青少年容易情绪失控、行为冲动,进而诱发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威胁公共安全。而且,涉毒青少年往往会陷入恶性循环,不仅自身难以摆脱毒品的控制,还可能通过网络等途径向身边人传播不良信息,扩大涉毒范围。
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禁毒办七部门联合开展防范青少年滥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网络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并发布倡议,这无疑是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
七部门的“亮剑”宣示了决战决心,但胜利需全社会持续冲锋。 只有家长当好“守门员”、学校筑牢“防火墙”、社会布下“高压网”、青少年练就“金钟罩”,方能编织一张让“网毒”无所遁形的立体防护天网。青少年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时刻保持对网络信息的警惕性。在使用网络时,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加入不明群组,对于网络上鼓吹的新奇 “药品”“产品”,坚决做到不听信、不尝试。同时,主动学习麻精药品知识,清楚了解非医疗目的滥用的违法性和危害性,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家长、老师或相关部门反映。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避风港,家长要承担起第一监护人的责任。一方面,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社交圈子;另一方面,主动学习禁毒知识,通过日常交流、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孩子普及麻精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潜在风险,帮助孩子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将禁毒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课程。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禁毒知识竞赛、案例分析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此外,学校还可以联合专业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避免因寻求刺激而误入歧途。
社会各界同样需要积极行动。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涉毒信息的巡查和打击力度,运用技术手段对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鼓励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监督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网络涉毒的强大合力。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麻精药品流通环节的管控,严厉打击非法销售行为,从源头上切断涉毒药品的传播渠道,为青少年打造一片纯净健康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