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汉台区宗营镇杨家山村,秋意正浓。新修的旅游环线蜿蜒山间,两旁的柑橘树上挂满金黄果实。几栋由闲置老房改造的精品民宿悄然矗立,管家张小凤正里外忙碌,迎接即将到来的客人。
“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产业旺,游客来了都想多住两三天!”站在即将投用的二期民宿旁,村党支部书记杨超笑着对记者说。
从昔日的窘迫到如今的兴旺,杨家山村的蜕变,源于一场跨越十余年的“留人”行动。
留“主心骨”:从“单打独斗”到“建强堡垒”
杨家山村的转折,要从2008年说起。那一年,退伍军人杨超被乡亲们的信任留了下来,担任村主任。可当时的杨家山,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们对发展没信心,杨超空有干劲,却常常感到“势单力薄”,工作推进举步维艰。
2019年,在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下,杨家山村着力加强班子建设。杨超“一肩挑”,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同为退役军人、作风扎实的杨应杰,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成为杨超的得力助手。两名返乡大学生杨宁、张鹏辉也被吸纳进村两委,为班子注入青春活力。
“班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杨超书记有闯劲,大家服他。我的任务就是把支部的各项工作抓实,和他打好配合。”杨应杰说。
这支融合了军人坚韧与青年智慧的队伍,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等靠要”,而是揣着笔记本走村入户,开院坝会、拉家常,把党的政策掰开揉碎讲给村民听,也把大家的期盼记在心里。
渐渐地,村民们的态度从“观望”变成“支持”,发展的合力一点点聚了起来,杨家山村的发展终于驶上“快车道”。
留“村里人”:从“外出谋生”到“归巢创业”
“以前村里没产业,年轻人不出去打工咋生活?”杨超坦言,杨家山靠近城郊,前些年,为了赚钱、给孩子找好学校,不少村民举家进城,村子渐渐没了“烟火气”。可他心里清楚:人留不留得住,关键看产业能不能兴起来。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先从粮油种植起步,2013年又连片种起1400亩柑橘园和500亩核桃,还清了80多万元外债。2019年,为保护秦岭生态、实现长远发展,村里“转身”搞起乡村旅游,打造观光环线和精品民宿,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一下子多了起来。
“现在每月有稳定收入,走路就能上下班,老人孩子都能顾上,比在外漂泊强多了。”村民张小凤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如今成了民宿管家,提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满是笑意。
更可喜的是,村里的变化还吸引了能人“归巢”。在城固县开饭店的宋晨,每次回乡都能发现新变化:“游客越来越多,可吃饭的地方少,这就是机会!”看到村干部带头干出了样子,他果断回村,把自家房子改造成特色餐厅。“现在回来,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奔着村里的好前景,想为家乡发展添把火!”宋晨说。
留“远方客”:从“半日打卡”到“深度旅居”
“让村民留下来是基础,让游客愿意住下来,才是乡村旅游的‘长久计’。”杨超指着正在加紧内装的二期民宿说,和一期不同,这里不再是改造老房,而是全新建设,除了客房,还配套了咖啡馆、亲子书屋、特色餐厅。
“打造了更多能‘留住人’的细节,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他说,二期民宿也是样板,现在已有好几户村民打算跟着学,用自家庭院搞餐饮、做民宿。
如今的杨家山村,村民增收有门路,游客来了有玩头。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累计向村民分红41万元。
正午的阳光洒在村里的观光平台上,远眺山间,游客与村民笑声交织,民宿与果树相映成趣。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正用一场生动的“留人”实践,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记者手记
在杨家山村采访,记者深刻体会到,“留人”的关键在于创造价值、提供希望。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成为凝聚人心的“主心骨”,兴旺的产业为村民铺就致富路,独特的乡村魅力则吸引着远方的客人。当组织、村民与游客在这片土地上各得其所并相互成就,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最坚实的根基与最持久的动力。杨家山村的实践表明,激发内生动力,“留人”方能留住未来。杨家山村的“留人”故事,篇章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