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汉台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汉台区“民生实事报账会”搭建基层民主新舞台

    今年以来,汉台区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学习成果与人大工作有机结合,创新开展“民生实事报账会”(在公开场合集会,向群众报告民生实事办理情况),将一本本“明白账”晒在阳光下,探索出一条“民声直达、民事民议、民生共管”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新路径。


    晒账单:民生答卷现场“阅卷”。
    “我们打造的万福综合养老中心,服务半径一年内扩大至万人级,让老人实现家门口的养老……”“我们规范381个摊位,‘四横两纵’布局让城市‘烟火气’与‘文明范’互融共促,潮汐市场实现‘从乱到治……”。
    在七里街道的“民生实事报账会”现场,台下群众代表、人大代表及居民议事代表边听边记,现场听取民生实事成效。这也是汉中首次将民生实事办理情况向群众公开报账。
    民生实事干得好不好,报给群众评一评。区人大常委会构建“报账会”五步工作法,打造民生实事全链条监督闭环:第一步,公开报账“晒账单”,用接地气的语言、直观对比展示项目全貌;第二步,监督述评“亮实绩”,报告项目征集、票决及监督全过程;第三步,现场问答“解心结”,干部现场作答群众提问;第四步,满意度测评“定优劣”,群众现场打分,不满意项目限期整改;第五步,镇街表态“再出发”,通报票决的本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结果。以此形成“征集-票决-督办-报账-测评”的闭环管理机制,让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
    截至6月,在七里街道、龙江街道、武乡镇、老君镇试点开展4场民生实事报账会,共向群众报告21项民生实事项目,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9条,来自村、社区的1000余名群众现场当起了“阅卷人”。

    解心结:“辣味”提问见真章。
    “村集体经济怎么保证不亏本?”“实施桔园土壤改良项目后能增收多少?”……在武乡镇报账会现场,村民们的提问直击要害。面对肖寨村村民罗照华关于集体经济防亏损的犀利发问,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陈柏融当场“接招”:“我们采用固定资产入股投资的联建模式,避免简单的入股分红风险,确保村集体利益最大化!”实实在在的答复,赢得满堂喝彩。
    镇水利工作站干部朱小军更是在“考场”上出了汗。面对付庙村村民罗继红关于水价的连环提问,他围绕水费标准依据、老旧管网更新、互联网智能水表安装、水质取样检测等足足讲解了10分钟。“报账会像赶考,我们平时得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不然群众追问下不来台,会严重影响干部队伍的形象,给组织抹黑。”会后他感慨道。
    区人大常委会将测评环节延伸到群众中,组织利益相关群众、热心居民和人大代表共同参与,以群众满意度为最终标准,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书记镇长带头、班子成员齐上阵的“现场检阅”,推动民生实事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单”,让民主监督看得见、摸得着。据统计,试点期间报账会项目平均满意率达95.5%以上。

    再出发:民主实践永远在路上。
    从七里街道“由乱到治”的七小里潮汐市场,到武乡镇“由瘠到沃”的380亩桔园土壤改良;从龙江街道“由暗到亮”的110盏太阳能路灯,到老君镇“由忧到优”的3.5公里皇塘村人饮管网改造……一个个鲜活案例,勾勒出汉台区探索基层民主的新图景。
    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民生实事报账会”,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了从项目征集到结果评价的民主闭环。干部现场“晒账单”、群众当面“打分数”的互动模式,不仅倒逼基层作风转变,更构建起“项目来自人民、实施由民监督、结果由民评价”的治理新格局。
    通过搭建干群面对面交流平台,既检验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成效,又锤炼了干部“为民办实事”的过硬作风,既发挥了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又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开辟了新通道。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严把‘真听、真评、真改’三道关口,不断优化报账流程,将民生实事报账会这一形式制度化,在全区各镇、街道全面推广,让民生实事真正‘办在群众心坎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苏烨表示。